志愿军战场大胜,彭德怀同金日成产生激烈冲突:不行你们自己指挥
1951年1月,朝鲜战场硝烟弥漫。志愿军在彭德怀将军的指挥下,连续发动三次战役,一举突破三八线,收复汉城,取得重大胜利。然而,就在这胜利的喜悦中,一场激烈的争执却在中朝高层悄然爆发。
彭德怀主张部队停止进攻,全军休整。而金日成却坚持要乘胜追击,继续南下。两位统帅为此展开激烈交锋,甚至一度剑拔弩张。彭德怀更是放出狠话:"如果你们认为我不称职,可以撤职审判,可以杀头。"
究竟是什么原因,让两位统帅在胜利面前产生如此巨大分歧?彭德怀为何如此坚持己见?金日成又有何考虑?最终这场争执又是如何化解的?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,揭开这场争执背后的真相。
志愿军三战三捷,一举突破三八线
1950年10月19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,正式参战。彭德怀将军统领这支百万雄师,誓要为朝鲜人民赢得和平。
那时候,美军正在朝鲜半岛上耀武扬威,妄图一鼓作气占领整个朝鲜。谁曾想,志愿军来了个"迎头痛击"!
第一次战役中,志愿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将美军和韩国军队打得落花流水。这一仗,志愿军可谓是"初生牛犊不怕虎",一上来就给美军来了个下马威。
展开剩余93%美军吃了这个闷亏,哪里肯善罢甘休?他们很快就组织了反扑。但是彭老总早有准备,指挥志愿军打响了第二次战役。这一仗打得可真叫一个漂亮!志愿军采取"四面楚歌"的战术,把美军第八集团军给包了饺子。美军损失惨重,狼狈逃窜。
连吃两个大败仗,美军如同被打懵了的拳击手,摇摇晃晃地退到了三八线附近。但是彭老总知道,这只是暂时的胜利。美军还有后劲,还会反扑。
果不其然,美军很快就重整旗鼓,准备再次北上。彭老总看准时机,发动了第三次战役。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!志愿军像猛虎下山一般,势如破竹地向南推进。
1950年12月31日,志愿军终于突破了三八线。这条分割朝鲜半岛的界线,在志愿军面前显得如此脆弱。1951年1月4日,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,解放了朝鲜的首都汉城。
当志愿军战士们举着红旗,走在汉城的街道上时,朝鲜民众夹道欢迎,欢呼声震天动地。这一刻,志愿军将士们感到所有的艰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三次战役,三场大胜。志愿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人民的决心和实力。美军的"圣诞节攻势"彻底破产,他们不得不狼狈南逃。
然而,胜利的欢呼声中,彭老总却眉头紧锁。他知道,这只是漫长战争的开始。美军虽然败退,但并未被彻底击垮。他们还有强大的后援,还会卷土重来。
彭老总站在汉城的制高点,远眺南方。他看到的不只是胜利的景象,更看到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。他知道,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将士们休整,补充兵力和物资,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
就在这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传来:金日成同志希望继续南下,一鼓作气解放全朝鲜。这个消息让彭老总陷入了沉思。他知道,一场关于战争走向的激烈争论即将开始。
金日成主张乘胜追击,彭德怀坚持休整
1951年1月5日,汉城解放的第二天,金日成兴冲冲地来到彭德怀的指挥部。他满脸笑容,一进门就说:"彭总,咱们打得太好了!美国佬都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啦!"
彭德怀点点头,却没有金日成那么兴奋。他说:"是啊,我们是打了几个漂亮仗。不过,金主席,您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办?"
金日成一拍大腿,说:"还用说吗?当然是乘胜追击啊!美国佬现在就跟被踩了尾巴的狗似的,咱们再给他们几下狠的,准保把他们赶出朝鲜半岛!"
彭德怀听了,眉头一皱。他慢悠悠地说:"金主席,您的想法我明白。不过,咱们是不是先歇歇?"
金日成一愣:"歇歇?彭总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咱们要是不趁热打铁,让美国佬喘过气来,岂不是前功尽弃?"
彭德怀站起身,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。他指着地图说:"金主席,您看,我们确实打到了汉城。但是,美军主力还在水原一线。他们虽然吃了败仗,但并没有被彻底击垮。"
金日成走过去,仔细看了看地图,说:"那不正好吗?咱们再接再厉,一鼓作气把他们赶到釜山去!"
彭德怀摇摇头,说:"金主席,您可能没注意到,我们的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三个多月了。将士们都疲惫不堪,急需休整。再说,我们的补给线拉得太长,后勤保障跟不上了。"
金日成有些着急了,说:"彭总,您太谨慎了吧?敌人都快崩溃了,这时候休整,岂不是放虎归山?"
彭德怀不紧不慢地说:"金主席,您别忘了,美国佬可不是吃素的。他们在仁川登陆的时候,咱们不也以为胜利在望吗?结果呢?他们愣是扭转了局势。现在,我们不能重蹈覆辙。"
金日成还是不服气,说:"彭总,您是不是太保守了?咱们好不容易打出这么大的优势,就这么坐着不动,太可惜了!"
彭德怀脸色一沉,说:"金主席,我不是保守,我是实事求是。您想想,如果我们贸然南下,万一美军在我们后方搞个仁川登陆第二版,咱们可就真叫进退两难了。"
金日成被彭德怀这么一说,也犹豫了。他想了想,说:"那彭总,您的意思是?"
彭德怀指着地图说:"我的建议是,咱们在三八线以北十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来,让部队好好休整两个月。这段时间,我们可以补充兵员,修整装备,加强后勤保障。等到开春,咱们再徐徐图之。"
金日成还是有些不甘心,说:"两个月?会不会太长了?一个月行不行?"
彭德怀坚持自己的观点:"金主席,战争是场持久战。我们不能只看眼前,要把目光放长远。两个月,一天都不能少。"
金日成见彭德怀态度坚决,也不好再说什么。他叹了口气,说:"好吧,彭总。那就按您说的办。不过,咱们可得说好了,两个月后,一定要给美国佬点厉害瞧瞧!"
彭德怀笑了笑,说:"那是自然。不过,金主席,咱们还得请示一下毛主席和斯大林同志。这么大的事,得征求他们的意见。"
金日成点点头,说:"对对对,您说得对。那咱们就给毛主席和斯大林同志发电报吧。"
就这样,彭德怀和金日成暂时达成了共识。但是,这场争论并没有就此结束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两人还会因为具体的休整时间和部署问题,多次发生激烈的争执。这场关于是否继续南下的争论,不仅影响了朝鲜战争的进程,也成为了中朝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。
中朝高层激烈交锋,矛盾公开化
1951年1月8日,彭德怀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,这个决定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,激起了层层涟漪。金日成听到这个消息后,立马坐不住了。他火急火燎地赶到志愿军司令部,脸上的表情严肃得可怕。
"彭总,"金日成一进门就开门见山,"我听说您下令停止进攻了?这是真的吗?"
彭德怀点点头,不慌不忙地说:"是的,金主席。我认为现在是时候让部队休整了。"
金日成一拍桌子,激动地说:"彭总,您这是在开玩笑吗?敌人正在溃退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"
彭德怀不为所动,依旧保持着冷静:"金主席,我理解您的心情。但是,我们的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三个多月了,士兵们都疲惫不堪。如果不休整,恐怕会出大问题。"
金日成不依不饶:"彭总,您太谨慎了!美国佬都快跑到釜山了,我们再加把劲,就能把他们赶出朝鲜半岛!"
彭德怀站起身来,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,指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标记说:"金主席,您看,这是我们的补给线。我们已经推进了这么远,后勤保障已经跟不上了。如果再往南打,我担心会出现断粮断弹的情况。"
金日成也走到地图前,仔细看了看,然后说:"那我们就加强后勤保障嘛!彭总,您不能因为这点困难就放弃追击的大好机会啊!"
彭德怀摇摇头:"金主席,战争不是儿戏。我们不能拿战士们的生命开玩笑。再说了,美军虽然败退,但并没有被彻底击垮。他们随时可能反扑。"
金日成有些急了:"彭总,您这是对胜利没信心啊!我们已经打到汉城了,再往南一点,就能解放全朝鲜了!"
彭德怀的语气也强硬起来:"金主席,我不是没信心,而是要对全局负责。如果我们贸然南进,万一美军来个仁川登陆第二版,我们可就真的进退两难了。"
金日成不甘心地说:"那您说,我们该怎么办?就这么坐着看美国佬逃跑?"
彭德怀说:"我的建议是,在三八线以北十里左右停下来,让部队休整两个月。这段时间,我们可以补充兵员,修整装备,加强后勤保障。等到开春,我们再徐徐图之。"
金日成一听说要休整两个月,顿时急得跳脚:"两个月?彭总,您这是要把胜利的果实拱手让人啊!一个月,最多一个月!"
彭德怀坚持己见:"金主席,两个月一天都不能少。战争是场持久战,我们不能只看眼前。"
金日成见彭德怀态度坚决,也有些恼火了。他说:"彭总,您这是不相信朝鲜人民军的战斗力啊!要不这样,您让志愿军休整,我带着人民军继续南下?"
彭德怀一听,脸色一沉:"金主席,您这是什么话?我们是一个战线的战友,怎么能分开行动?再说了,您觉得朝鲜人民军单独行动,能顶得住美军的反扑吗?"
金日成被彭德怀这么一说,也有些理亏。他沉默了一会儿,然后说:"那您的意思是,我们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美国佬跑了?"
彭德怀语重心长地说:"金主席,我们不是在看着美国佬跑,而是在为更大的胜利做准备。您想想,如果我们现在休整好了,等开春再打,不是能打得更漂亮吗?"
金日成还是不太服气,但也找不出什么反驳的理由。他叹了口气,说:"彭总,我还是觉得您太保守了。不过,既然您坚持,那我们就再商量商量吧。"
彭德怀点点头:"好,那我们就好好商量。不过,金主席,这么大的事,我们还得请示一下毛主席和斯大林同志。"
金日成同意了。就这样,这场激烈的争论暂时告一段落。但是,矛盾已经公开化,接下来的日子里,中朝高层之间的分歧还会继续存在,影响着战争的走向。
彭德怀的军事智慧:防患未然的战略眼光
彭德怀将军,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军事史上可谓是如雷贯耳。他带兵打仗的本事,那可不是盖的。在朝鲜战场上,彭老总更是展现出了高超的军事智慧和独到的战略眼光。
咱们就说说1951年1月那会儿的事儿吧。志愿军刚刚打了个漂亮仗,把美军赶过了三八线,还收复了汉城。这可把金日成同志乐坏了,恨不得马上挥师南下,一口气把美军赶出朝鲜半岛。
可彭老总却说:"慢着!"
这可叫金日成同志摸不着头脑了。他说:"彭总,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咱们再加把劲,美国佬就得滚蛋了!"
彭老总摇摇头,慢悠悠地说:"金主席,您别急。打仗不是请客吃饭,得讲究个谋定而后动。"
说着,彭老总掏出一支烟,慢条斯理地点上。他吸了一口,对金日成说:"您看啊,咱们现在虽然打了胜仗,但美军还没被彻底打垮。他们在南边还有不少兵力呢。"
金日成有点着急了:"那不正好吗?咱们趁他们立足未稳,一鼓作气把他们赶到海里去!"
彭老总笑了笑,说:"金主席,您想想,美军现在是不是正在等着咱们往南冲?"
金日成一愣:"这...他们不是正在逃跑吗?"
彭老总说:"那可未必。您还记得去年9月仁川登陆的事儿吗?当时咱们不也以为胜利在望了吗?结果呢?"
金日成沉默了。那次仁川登陆,可是让朝鲜人民军吃尽了苦头。
彭老总接着说:"所以啊,咱们现在最要紧的,不是急着往南冲,而是要防患未然。"
金日成问:"那您的意思是?"
彭老总站起身,走到挂在墙上的地图前:"您看,咱们现在的补给线已经拉得很长了。如果再往南打,后勤保障跟不上,那可就要吃大亏了。"
金日成也走过去看了看,不得不承认彭老总说得有道理。
彭老总继续说:"再说了,咱们的部队已经连续作战三个多月了,将士们都疲惫不堪。如果这时候再强行南下,万一美军来个反击,咱们可就麻烦了。"
金日成还是有些不甘心:"那您的意思是,咱们就这么眼睁睁看着美国佬跑了?"
彭老总笑了:"金主席,您别着急。咱们不是在看着美国佬跑,而是在为更大的胜利做准备。"
说着,彭老总在地图上画了个圈:"您看,咱们可以在三八线以北十里左右停下来,让部队好好休整两个月。这段时间,咱们可以补充兵员,修整装备,加强后勤保障。等到开春,咱们再徐徐图之。"
金日成听了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"彭总,您这是打算以逸待劳啊!"
彭老总笑着说:"没错!咱们现在看似放过了美军,其实是在给他们挖坑。等他们relaxed下来,咱们再给他们来个狠的!"
金日成被彭老总这么一说,也来了兴趣:"那您说说,咱们具体该怎么做?"
彭老总说:"首先,咱们得加强防御工事。美军要是想反扑,得先过咱们这道坎。其次,咱们得抓紧时间补充兵力和物资。最后,咱们得好好研究一下美军的作战方式,找出他们的弱点。"
金日成连连点头:"彭总,您这可真是高啊!这么一来,咱们不就立于不败之地了吗?"
彭老总笑着说:"金主席,您可别这么说。在战场上,哪有什么不败之地?咱们只是尽量把胜算掌握在自己手里罢了。"
金日成感慨道:"彭总,您这防患未然的本事,可真让人佩服!"
彭老总摆摆手说:"哪里哪里,这都是打仗多了,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罢了。"
就这样,彭德怀用他独到的战略眼光,成功说服了金日成。他的这种防患未然的思想,不仅避免了志愿军陷入危险的境地,更为后来的战争走向奠定了基础。这充分体现了彭德怀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家的智慧和远见。
斯大林亲自过问,最终化解争端
就在彭德怀和金日成为是否继续南下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突然插手了这场争论。这个人可不是别人,正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——斯大林同志。
1951年1月10日,一封从莫斯科发来的电报,犹如一道惊雷,打破了朝鲜战场的僵局。电报是斯大林亲自署名的,内容直指彭德怀和金日成之间的分歧。
彭德怀接到电报后,立马把金日成请来了自己的指挥部。两人对着这封电报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都有点摸不着头脑。
"彭总,"金日成开口道,"斯大林同志怎么会知道咱们的争论的?"
彭德怀摇摇头,说:"这我可不知道。不过斯大林同志既然过问了,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他的意思。"
两人仔细研读电报内容。斯大林在电报中说,为了避免国际上对中国的责难,建议志愿军控制三八线以北以及两侧海峡,其余部队继续进行追击。
金日成一听,顿时来了精神:"彭总,您看!斯大林同志也支持继续追击啊!"
彭德怀却没有立即表态。他沉思了一会儿,然后说:"金主席,斯大林同志的意思是让部分部队追击,而不是全军出动。这和我们之前的争论还是有些不同的。"
金日成有些急了:"那您的意思是?"
彭德怀说:"我觉得,咱们得给毛主席发个电报,请示一下。毕竟,志愿军是中国派来的,得听毛主席的。"
金日成点点头,同意了彭德怀的建议。
第二天,毛泽东的回电就到了。毛主席在电报中说:"人民军第一、二、三、五军团均可以布置于汉江以南,但志愿军会撤到仁川及汉江以北,会进行二到三个月的休整,并负责当地的守备。"
这个回复可以说是个折中方案。它既照顾到了金日成想继续追击的心情,又满足了彭德怀让志愿军休整的要求。
彭德怀看完电报,松了一口气。他对金日成说:"金主席,您看,毛主席的意思是让朝鲜人民军继续南下,而志愿军则留下来休整。这样既能保持对敌压力,又能让我们的部队得到休息。您觉得怎么样?"
金日成虽然还是有些不甘心,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个不错的方案。他说:"那好吧,就按毛主席说的办。不过,彭总,您可得答应我,两个月后志愿军一定要来支援我们啊!"
彭德怀笑着说:"那是当然!咱们可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嘛!"
就在两人以为这事儿就这么定下来的时候,又一封电报从莫斯科飞来了。这回,斯大林的态度更加明确了。
他在电报中说:"毫无疑义,真理在彭德怀同志手里,他是当代天才的军事家。"
这句话可把金日成给镇住了。要知道,斯大林可是共产主义阵营的头号人物,他的话就是圣旨啊!
金日成看着彭德怀,苦笑着说:"彭总,看来您是得到斯大林同志的肯定了。那咱们就按您的意思来吧。"
彭德怀却没有得意忘形。他说:"金主席,咱们都是为了打败美国侵略者。您放心,志愿军休整好了,一定会全力支援朝鲜人民军的。"
就这样,在斯大林的亲自过问下,彭德怀和金日成之间的争端终于得到了化解。志愿军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休整,而朝鲜人民军则继续向南推进。
这场争论的结果,不仅影响了朝鲜战争的走向,也成为了中朝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。它充分体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复杂关系,以及在重大决策中各方力量的博弈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体育皇冠游戏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